教育時訊
當前位置:
首頁
|教育資訊|教育時訊
改革核心:課程與教學的再造

作者: 來源:2015年第4期《人民教育》 發布日期:2015-04-17 瀏覽次數:

一所普通的生本教育實驗學校,佛山市南海區旗峰中學初級中學校長說:“多年的辦學經驗告訴我們,教學重過程而不是僅重結果,培養的學生大不一樣?!边@里,“重過程”還是“重結果”涉及的就是課程問題。

2014年,南海區共有4所與旗峰初級中學基礎相似的初中,讀高中后考上一本的學生163人,其中,旗峰初級中學的畢業生就有63人。很多家長自發去參觀旗峰初中,校長說:“隨時歡迎你們來看我們的課堂,我們的畢業生無論讀什么樣的高中都有底氣?!?/span>

原因何在?關鍵就在于這所學校的課程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注重孩子的生長過程,注重他們的長遠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對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程序,或者說是對于各個學科的本體——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進行生本化改造。這就是我們將要說的,課程和教學的再造。

形式改變的紅利用盡后,我們該怎么辦?

近年來,人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改革。這些改革觸動了課堂的形態、課堂的組織形式以及課堂的流程;形式上,從教師主體轉變為學生主體,“學生上去,教師下來”,學生前進行先學,手頭都有一些文案,供學生先學之用。

這些改革對打破課堂教學的沉悶局面起了一定作用,有些學校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但這些改革往往很快就遇到困難,不能深入——教學并沒有擺脫師本、本本、考本的范圍。厭學厭教以新的方式延續。由于沒有進行實質上的改革,而形式改變的紅利,很快就走到了盡頭,課堂“滿堂灌”,依然故我。

我們看到過一堂課,講的是《藤野先生》。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學案是研究《藤野先生》的寫作方法、文章結構、文章如何表現人物的性格。學案要求,分析、講解直接描寫藤野先生的文字,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語言等方面的語句,明確這些語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第一,外貌描寫的句子;第二,動作;第三,說話聲調;第四,介紹解剖學歷史;第五,忘帶領結穿舊外套,等等。

學生根據學案閱讀文章后,再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對這種教學方式,人們會認為,語文這樣教已經實現了教與學的改革,因為學生在動,教者已退居幕后。但是,這樣的教學沒有涉及最本質的問題:孩子們學《藤野先生》就是學這些嗎?就是去學文章結構、人物形象和寫作方法等“語文分析學”嗎?通過這些分析就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嗎?能產生語文的興趣嗎?

什么是語文分析?語文分析就是拋棄了語文內容作為有思想生命意義的整體性,拋棄了語文的所有感人的激動人心的東西,而追逐破碎的外加的所謂語文知識——把所有的語文行為動作變作“語文知識”,認為教學了這些語文知識就學會了相關的語文行為動作,而不認為人的語文行為動作是人的天性、潛能、本能的體現,使得語文教學遠離學習者的生命需求,使得課堂改革的任何積極的部分很快就蒙塵老化。

有人或多或少感到了這些問題,但并沒有把它看作改革的項目,更不會把它作為改革的核心項目來看待。大部分語文教學的時間都耗在沒有意義的語文分析上,密集的統一考試、“考本”,又加深了這個痼疾。如果這個痼疾不改革,其他改革都只能是淺度的,無關宏旨的。

語文教學必須尋找本質的、吻合于學生生命需求的東西。這就是學生應用語言文字進行閱讀、思考和表達,就是包含聽說讀寫思的語文實踐。我們必須以語文實踐的路線取代語文分析的路線,變教“語文分析學”為以語文實踐為本體的真正語文,開辟語文教學的康莊大道。

在這樣的改革中,我們可以回頭想想,魯迅為什么寫《藤野先生》?那就是告訴我們藤野先生的故事;而我們的學習者為什么學習《藤野先生》?那就是要知道藤野先生的故事。他告訴了,我們知道了,就“兩清”了。(因為我們不再進行語文分析了。)

我們騰出了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們進行語文實踐,低年級是交流表達,高年級是研究和報告。海量的語文活動涌進課堂,高年級是研究和報告。海量的語文活動涌進課堂,所有的字詞句篇這些過去我們想要一點一點教給學生的東西,都成為他們語文實踐內涵中的存在。語文教學的關鍵問題就此得到解決。

為什么從語文分析轉到語文實踐就符合了人的生命需求和生長規律呢?我們從03歲的嬰幼兒自己就學會了全套母語可以知道,人有語言的本能,而當孩子識字之后,這種本能以對文法的敏感表現出來。生命的提升只要求應用和發揮這種本能,而不是教本能就會的東西,這就指向語文實踐取代語文分析的教學。而痛苦的是,我們的語文分析教學一直在教人的本能就會的東西,在“教本能”。這是語文教學困境的癥結。

只有找到一堂課一章書最根本的地方,才能把課堂交還給學生

類似的,過去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去讀書本,掌握書本上的幾種方法,而忽視了人的舉一反三的本能。在這里,只有學生對知識的被動接受,并沒有他的創造和發現,欠缺思維。事實上,由于計算工具,互聯網的出現,數學作為工具的性質,今天已經有所改變了,它對基礎教育的意義主要是促進思維、發展智慧,當然也包含了為在更高層次上使用數學打下基礎。我們應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來學習數學。

比如說,雞兔同籠問題,在原有的教學里,我們所做的,就是積極灌輸結論,讓學生去掌握各種方法,列表法、畫圖法、試探法、方程法......實際上,學生需要的只是給他們留有空間,讓他們去思考,而在思考問題之前,學生首先知道這是什么樣的問題,所以這個內容的根基是“問題的提出”。

教師問:兩只雞三只兔總共有幾個頭幾只腳?學生算了一算,回答:5個頭16只腳。老師把兩只雞三只兔遮住,問同學:知道了雞和兔共有5個頭、16只腳,你能猜出有幾只雞幾只兔嗎?如果我們先知道,有一籠雞和兔,共有幾個頭幾只腳,能求出有幾個雞幾個兔嗎?

就這樣,學生知道了問題是什么,而且也學會自己創造問題去考別的同學,每個人都可以出一個類似的題目交給同學去猜想、去計算了。

教師只要能夠找到一堂課一章書的最根本的地方,就足以把整個數學課堂交還給學生,成為他們猜想、探索、創造的課堂。

例如圖像的平移,老師意識到圖像是由點構成的,只要點的平移清楚了,圖像的平移就可以由學生去解決。而點的平移最終歸結到”數軸上表示4的點向左移7個單位得到什么”這樣的問題,這就給所有基礎差的學生學習找到了起跑點,也為基礎好的學生找到了起跳點。不管起跑起跳,整個建立函數圖像平移都是孩子們樂于完成的工作。而這樣的經歷,比稱他們為小小數學家更難以忘懷。他們記住了第一個例子,就可以把相關公式全都忘掉了,又全部記起來。

在這里,我們把整個數學教育變得非常簡易。數學教育完全改變了形態,改變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知道哪些部分是要老師指導的,盡管非常小,但是非常重要,這正是我們備課的要害。哪些部分是孩子們做的,我們看得到他們在這個領域高歌猛進,這就是數學課程路線的改變:從知識點、考點的本本目標,轉向數學思維。

英語學科作為語言教學,同樣要求具有整體生命的意義。然而,原有的英語課程強調它是外來語言,夸大了它的輸入過程和不得不采取的細化方式。英語課程路線的改變同樣應該從英語輸入轉向英語活動的實踐?,F今,英語改革采取了許多措施,但始終未能擺脫瑣碎說教過度輸入問題,而為此耗盡了時間、空間和精力,無法形成生動活潑的語言實踐活動,所以我們的改革就是建設一個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自主的、有生命意義的強烈活動空間。

再造路徑:把“教”轉化為“學”,再把“學”轉化為“玩”

各個學科都有類似于語文、數學和英語的問題,都需要進行課程與教學再造。但是,一方面,人們沒有意識到課程再造比形式和流程的改革更深刻更重要;另一方面,課程再造的思想含量大,技術含量高,使人望而生畏,以至于集體無意識。

生本教育為什么從一開始就有了課程與教學根本再造的自覺性,而且不遺余力地推進它?原因是生本教育的內涵,它是為了學生好(hao第三聲)學而設計的教育。而學生之所以不好學,就在于課程和教學的非生本化。

值得研究的是,什么是好學?一位香港校長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一堂課的老師病了,請代課老師來看住學生,要求學生:玩什么都可以,就是不準吵。學生玩呀玩呀,聲浪高起來了。代課老師就干預了,你們再吵,我就——講課了!這就立即把學生們“鎮”住了:原來學生最怕的是講課。

學生的天性是“玩”,也就是進行他們自主的、生動活潑的、創造的、思維的、解決問題的、快樂無比的活動。只有這樣,學習之樹才能常青?!巴妗钡闹黧w是學生,教的主體是教師。問題在于,我們不能不教,教是我們的使命,“教”不能直接轉化為學生的“玩”。但教可以轉化為學生的學,學的主體也是學生,學有可能轉化為“玩”。這就形成了我們的一條思路,即把“教”轉化為“學”,再把學轉化為“玩”。這就是說,在貌似距離遙遠的“教”和學生的“玩”之間,有兼容的可以轉化的因素。這非常重要。

但在實踐中,這個思路往往到了“教”轉化為“學”就斷了。大家以為大功告成了,以學為主了,不知道學有好學和不好學之分。我們贊成這樣的說法:教可以“傷學生”,學也可以“傷學生”。比如說,把教師自己習慣性的意志,本本的呈現、考點的呈現,都用學的任務,以文案(案者,不多不成其為案也)的形式,轉化為學生的學,把口頭的注入式轉為書面的注入式,控制學生的學,這種學就會損害學生。

所以,我們還得往前走,把學轉化為學生的“玩”,也就是轉化為主動活潑的各種方式各種層次的充滿創造性的活動,讓他們更加自由地接觸大自然和人類世界,去領略每日每時的外部和內在的啟示,一切都變成舉目可及,舉手可及,忖思可及。古希臘教育家普羅塔弋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作為人的獨特本質的創新精神釋放出來,使其成為能自覺、自由創造的人?!?/span>

現在需要重新來認識教育。為了方便思考,我們給教育一個圖騰:教和學的關系,其實是“老農和小苗”的關系,而不是“工匠和產品”的關系。在這類,與工匠產品的區別在于,小苗是有生命的,老農只是幫助小苗自己成長。知識、能力、興趣等各方面的素養,就是它成長的內容和表現,而且花開有季,它一定能成長,能充盈在允許它成長的全部空間,最后結出豐花碩果。

把學變為“玩”的過程中,只要做一件事——尋找根基

最適合孩子們學習成長的“玩”需要什么條件呢?首先,他需要一個根基,就像小苗需要根一樣。其次,他需要時間和空間,有了這些,還需要某種勢頭,讓他能往上長,又快又高低長大。我們上哪里尋覓這個勢頭呢?非常幸運,大自然已經給孩子們準備好了,這就是人的學習天性、潛能和本能。所以,我們在整個把學變為“玩”的過程中,只要做一件事——尋找根基。所謂根基,它的形態非常小,非常簡單,又有著成長為大樹的全部可能性,當我們找到了這個根基,立刻獲得了另一個幸運:它為我們空出了許多時間和空間,這就是整個課程重構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荀子說,人之知為知,已之知為慧。我們把在教學中促使人智慧成長的根基稱為“慧根”。什么是慧根呢?舉一個例子,現在我們要來上“多邊形的內角和”,教者只要給孩子們兩個“含蓄”問題:你們此前學過的最靠近的知識是什么呢?孩子們說: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如果你遇到了陌生的東西,你會怎么想呢?孩子們說:回到熟悉的地方去。這兩個問題,就是這堂課的全部的根基。在這里,第一個問題是新知識之根,第二個問題反映人總是把陌生的返回到熟悉的地方去想,可看作人性之根。因為知識是人創造來描述人的世界的,所以這兩個根可結合起來。在課堂上,我們只要像《烏蘇里船歌》里唱的一樣“給根”,孩子們就有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生長他的一切。

第一個學生說:在四邊形中作一條對角線,把四邊形分成了兩個三角形,他的內角和就是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第四個學生說:我把五邊形也照這樣做了,五邊形的內角和就等于三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第六個學生說:四邊形的內角和是(42)乘以180°,等于…….第十個學生說:那我們看看八邊形是否這樣,八邊形的內角和是否等于……有的學生發現了n邊形的內角和,有的學生還發現把n邊形的頂點和n邊形的頂點和中間一點連線等于n-2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們都知道了這個結論,而且會出題目來算這個結論。

這堂課孩子們不是得到了結論,而是產生了思想和能力。這種思想和能力能夠讓他們面對這個世界的難題。整堂課形成了疾風暴雨般的創造。孩子們享受了大自然給他的全部機會。

慧根有兩個性質。第一,慧根具有根本、簡單、開放的形態;第二,人人都有慧根,無論這個孩子居于何方,家境貧富如何,他們的蘊有都是人類億萬年的天造地設。

我們現在就像老農,只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孩子們長下他們成長的第一條根,即上述的“慧根”。整個教育就變成了有根基、有時間、有空間、有勢頭的孩子們成長的過程,現在我們要把它結合到各個學科去。

就中文來說,千載之下,中文已經形成了慧根方式的結構。一個人只要認得一定數量的字,例如認得兩千字,就能夠閱讀百分之九十的讀物。我們如果讓孩子們在一年級就認兩千字左右,他們就可以進入語文的豐富多彩的閱讀思考表達的實踐。這就給我們提示,整個語文教學的慧根就是認字(不言而喻的,他們也要學會寫字)。通過認字,得以進入語文實踐之旅。類似的,在一篇語文課文之中,孩子們只要弄懂了這篇課文的全部字和它整篇的意思,也就學會了,就可以看作學好了這篇課文。而以篇為階梯,讀更多的篇章,就解決了分課的語文課堂如何使學生健康成長的問題。一切變得那么簡單。

同樣的,在所有的學科,我們都可以找到學科的根。過去我們認為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現在我們知道物理教學必須以孩子們的體驗為基礎,即使是大科學家他要設計實驗,也首先來源于他體驗得出的猜想。伽利略因為比薩斜塔觀察的體驗才設計出自由落體實驗。這樣的體驗并不是難事。課堂上,教師只要手敲一下桌子,問學生“手痛不痛,桌子‘痛不痛’”;再更用力敲一下,問學生“手是不是更‘痛’,桌子是不是更‘痛’”,就可以開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知識了。學生就可以自行舉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例子,并指出這兩種力之間的關系。

在這樣的尋根活動中,我們發現,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所學所思,今天都派上了真正的用場,你永遠可以從“自己是怎樣知道的”這樣一個問題出發,去找到“根”。每個教師在這樣簡單的活動中入門,并和學生一起成長,走向教育的精深。

“我們就是泡在素材里也不應該涮在試題里”

課程再造的關鍵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所教內容與程序契合學生的成長規律,甚至實現“無縫對接”。我們提出的“慧根論”就是這種對接的要害。掌握這個關鍵實際權力的不是別人,恰好是廣大一線教師。生本教育為此進行了設計,務使每一個教師都能不困難地掌握課程再造的原理和方法,這就把握了教學改革走進深處的鑰匙。取得效益只是時間問題。

在生本教育的16年試驗中,大片開展改革實踐的區域以及小學、初中、高中、職業學校,都出現了快樂、素質、成績“三豐收”的新局面。

廣東省廣州華陽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可以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對中考試題的作文卷進行即席作文。評卷專家說,百分之八十的初中考生,寫不到這樣的水平。也是這所學校,生本實驗班的40位孩子到了六年級,他們的數學平均分竟達到99.5分(滿分100分)!

在偏遠的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民族初中進行生本的課程與教學再造后,中考優秀生人數從原來的六個縣排名倒數第二,迅速提升到第一。

當然,課程與教學再造的過程中,必定產生原有思路做法的碰撞,其中值得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認識、解決考試與改革的關系?

我們的課程與教學再造,是要走一條發展素養來提高學習質量的道路,也是素養出成績的道路。這同過去的以考養考的做法是不同的。為此,我們在1999年至2010年的11年間,與廣州市教育局和天河區教育局商定,實行小學“五年不統考,一考就見好”的實驗。結果,歷屆學生到第六年的學業成績都在當地居于首位。

我們還引導教研人員、學校領導以及家長去認識,高考是考素養的不是應試技術的,是素質教育之友。只要你發展學科素養,即所謂學養,就能夠取得高考好成績。正如北京市2013年語文高考第一名孫靜妍所說的“語文同素養有關,而同應試無關”“一個人只要有個好的語文素養,足夠他揮灑任何一張試卷了”。人大附中的優秀生說,“我們就是泡在素材里也不應該涮在試題里”,所謂“泡在素材里”就是浸潤在原汁原味的素材里,自行提升以形成知識和能力,這些知識和能力都是素養性的。

這些,都是課程和教學再造之所以成功的思想基礎。

2015年第4期《人民教育》雜志《生本教育:課程與教學再造》專輯)

 

 

教育資訊

? ? ? ?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男女视频网站,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天天操天天拍天天摸视频,超极碰碰碰97视频